争夺国际话语权,智库必须修“内功”借”外力” | 社会科学报
点击上方“社会科学报”关注我们哦!
编者按
近年来,“黑天鹅事件”的频出对于传统智库的研究模式,特别是精英阶层的传统思维模式提出严峻挑战。在这样一个历史和国际背景下,通过智库的国际传播提升国家软实力和话语权变得愈发重要。
原文:《回到原点,走向未来——构建中国智库话语体系》
本报记者 海印子
近日,由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主办的第二届“智库发展与舆论传播”研讨会在中国人民大学成功举办,专家学者们共聚一堂,就新形势下中国智库面临的挑战与机遇、如何通过智库舆论传播提升国际影响力这两大议题进行了深入研讨和交流。
智库舆论传播提升影响力
当前,从全球范围来看,国际政治经济处于急剧变化的历史转折期,中国在未来的世界秩序和全球治理体系中会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这样一个历史和国际背景下,通过智库的国际传播提升国家软实力和话语权变得愈发重要。
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执行院长刘元春指出,随着全球社会运动的形成机理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以及新技术所带来的传播方式的变化,改变智库专家的知识结构以及信息搜集和传播模式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刘元春还表示,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所提出的民族复兴大业已到达关键节点,这就要求我们国家高端智库必须要在一个全新的平台上打破封闭的话语体系和知识体系,阐述自己的意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智慧、构建中国话语体系,以实现资政启民,承担公共外交职能。
因此,一个真正的国家高端智库,既要扎根于实践,与时俱进,不断创造思想力和创新力,又要发挥其对内对外的双向传播作用,这是目前构建中国智库话语体系的一个很好的切入点,也是进行一系列弯道超车和格局重构的良好契机。
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副院长王莉丽表示,智库的国际传播要尊重传播规律和市场需求,根据智库思想产品的独特性,运用不同的传播媒介与模式,以国家利益为基点,进行有效的舆论传播。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社长兼总编辑赵剑英认为,传统智库的思想成果都是通过特定的渠道进行内部报送,而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建设,对智库成果的公开发表和传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提升智库成果的影响力,不仅需要我们继续提升智库成果的专业化,还需要关注大众化和国际化的需求。中央党校《学习时报》副总编辑杨英杰教授指出,当前大国的博弈体现为舆论的博弈、语言的博弈,是一种大国之间心理的较量。提升智库的舆论传播能力,首先要讲清中国的普遍性问题是什么,第二是要讲好中国故事,处理好政治话语、学术话语、社会话语的转换问题,第三要讲明中国道路。讲清问题、讲好故事、讲明道理,让国外受众认可我们的道路选择。
练好内功,更要借好外力
提升智库的国际传播力,首先要具备国际话语权,设置大家共同感兴趣的国际议题,这就要求智库既要练好内功,又要借好外力。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科评价中心主任荆林波研究员认为,智库只有练好了内功又借好外力,才能进一步提升设置国际议题的能力,并从单向传播跨越到双向乃至多向交流。提升智库的国际影响力还需要跨越流媒体阅读、碎片化阅读、追求感性认知等多重障碍。外文局对外传播研究中心副主任于运全认为,关于如何提升智库的国际传播能力和话语体系建设方面,首先需要练好“内功”,然后做好传播,知行合一,才会有更好的传播力。
当下在提升智库国际影响力方面存在着五个不平衡的问题值得重视:第一,在议程设置方面,对重大议题的阐释和注释多,但是对议程的引领和评估比较少;第二,在参与中国与世界议程方面,参与中国的议题相对多,世界性议题参与较少;第三,在智库功能方面,资政建言做的比较多,但是启民方面做的比较少;第四,在运行的机制和方式方面,“接天气”的路径、方法比较多,“接地气”扎实的调研还不够;第五,在媒体传播方面,目前还存在重内轻外、新媒体应用不足、对商业媒体重视不足,以及重精英舆论、轻大众传播等问题。
央广网副总编伍刚则表示,结合当下的政治发展形势,智库的意义可以归结为“回到原点,走向未来”八个字。回到原点,就是可以借鉴中华的原点精神,重塑中华原点。现在我们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作为一个原点,那么如何回到其原点,构建自身的话语体系,是一个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走向未来,智库要提升传播力,就是要提升在国际主流期刊中的转引率,在主流媒体、社交媒体的到达率、传播率。我们可以通过开设英文网站、专栏、社交网络等方式在国际论坛上发声,扩大我们的影响力,把重要的议题用一种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方式呈现出来。我们的智库要脱虚向实,在第一时间发声,媒体当好传声筒,传递正确声音、凝聚最大共识、画好同心圆,达成最大共识。
智库与媒体融合共生
智库和媒体融合共生、相向而行,二者之间是紧密的合作关系。智库建设是一个共同体,但建设智库共同体不只是智库的联合,而是要把决策层、智库本身、媒体、社会各界的相关机构结合在一起,在共同体的语境下探讨智库建设。所以,今天我们更愿意把智库和媒体放在同一个共同体里面进行探讨,即智库和媒体如何携手提升智库国际影响力。
国务院参事室副司长张立平在发言中表示,当前中华民族迎来了伟大发展的兴盛时期,我们也开始更多地参与到国际话语权的塑造中来。国际话语权的塑造要有实力来支撑,智库则是其中的重要动力。智库要通过不断地创新提供新的解决方案。
新华网副总编辑杨新华表示,智库和媒体都具有连接器的功能,具体体现为连接官方和民间、连接国内和国际、连接现在和未来。现在很多的“黑天鹅事件”实际上是由于我们储备不足和信息不对称导致的误判。智库要成为优质内容的提供者,媒体则是智库研究成果的传播载体,二者有着共同的责任和利益。
《光明日报》智库研究与发布中心副主任、智库版主编王斯敏表示,要提升智库国际影响力,首先,智库必须有很强的内力,这样在对外发力的时候,观点才能立得住、研究才能站得住。第二,智库在走出去的时候还要提升国际布局,提高国际营销,打造品牌的意识,而不是没有针对性地交流,否则很可能产生受众错位、话题空泛、没有办法达成共识。第三,媒体怎么在这个过程中改变自己的述说方式,既不是盲目迎合,同时又不与受众产生隔阂,把优势的思想不打折扣地传播好。智库和媒体之间虽然是共同体,但是怎么样更加高效地合作和聚合,中间的方方面面还需要去磨合、去提炼、去寻找。
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副秘书长方晋认为,当前,从国际国内形势来看,中国智库的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也面临诸多挑战。形势空前复杂,机遇前所未有,挑战也前所未有。当前我们可以清晰感受到中央政府决策层对决策咨询需求非常强烈,所以中国智库才有了更大的发展空间。从供给面来说,虽然这些年我国智库发展速度迅速,但是总体来说水平参差不齐,潜力还很大,还没有完全能够满足决策咨询的需求,可以通过充分发展和竞争实现优胜劣汰。同时,智库发展离不开传播,对内可以通过对外宣传、对外传播,影响大众的认识,得到他们的认可和支持,促进决策真正地落实。对外要依靠国家文化软实力整体的包装、输出、宣传,在传播内容、对象、渠道层面做出有针对性的安排。
大公网副总编辑王培伟表示,随着国家各部门和企业对于智库型产品的需求量越来越大,智库的价值正在凸显。而智库的发展应该充分运用自身资源优势,突出自身特色。媒体在传播中通过专家论证研讨进一步完善思想成果,并生发新的研究议题和思路,可以更好地发挥媒体与智库专家的联动作用。腾讯网副总编辑马腾认为,智库的建设要特别重视有节奏的议程设置、强势传播能力以及机制体制的创新等。同时,智库的传播应该尤为关注社交媒体平台,探索智库专家与成果在社交平台上形成新的思想成果的规律。
光明网副总裁陈建栋表示,新媒体传播应该回归本质,即有真价值、有内涵的传播内容。这就对智库的生产提出要求,智库成果和思想不仅要有时效性,还要具有针对性,这也需要智库具有直面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勇气和能力。
文章原载于社会科学报第1552期第3版,文中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报立场。
欢迎转载原创文章。如转载,请在文章前注明:本文首发于社会科学报。
长按二维码关注
做优质的思想产品
社会科学报
微信号:shehuikexuebao
社会科学报官网:http://www.shekebao.com.cn/